Issue #114 關於二次創造的冥想

關於二次創造的冥想

阿席勒.穆班布(Achille Mbembe)

Issue #114
December 2020

人性包括了什麼?更進一步探究,生命呢?是什麼使我們成為道德主體?我們在地球上的宿命為何?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提問似乎只與神學家、形上學家、還有探索存有的哲學家有關。

儘管看來奇怪,如今這些提問都回來了,包括科學家──且正是他們被捲入這些提問之中。此外,因為新冠病毒引起的封城與持續累積的死亡人數,也使得關於末日終結的冥想愈益強烈。

然而,昔日我們要釐清的,在於人類首先是身體或心靈。如今其爭辯則著眼在得知人類是否是物質,且只有物質;抑或,說到底,人類是否只是物理化學過程的一個集合。

如此討論所關注的還包括生命止於何處,在極端時代之生命的未來是何種面貌,而這樣的生命又會在何種條件下終結?

身體、物質與生命是三種區隔明確的概念。人們毋須再依附基督教信仰來理解在人體、在他整個有機體裡,存有某種不僅是物質的東西。而這「某種東西」,根據文化與時代的不同,已有過多種命名。不過,無論文化差異為何,人體的真實(vérité),在於它總是能承受得住一切縮減化約。

而對於人們口中稱之為世界的身體,甚至是它的血肉,這樣的道理亦適用。我們從世界的豐富過剩中,辨識出它的身體。而當下全球所經歷的病毒式爆發,便是這種豐富過剩的典型。

關於這個病毒,很多人的看法是大自然藉此展現其近乎無窮的力量。他們認為這堪稱宇宙級事件,一種未來災難的預兆。對其他人而言,這是打造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之計畫必然會導致的結果,他們且指責現代性推進了這樣的計畫。這個照理來說自由,實際上卻自生自滅且毫無所依的世界,只是讓人類屈服在如今變身為專橫力量的自然的束縛之下。

事實上,上帝的缺席算不上是今日世界的特點。祂那以一種病毒或其他自然災害的暴力形式呈現、劇烈且帶有報復性的存在,亦非我們這個時代顯著的特徵。21世紀初的基本標誌,是在泛靈論裡的擺盪。

結合科技的躍進,資本主義的轉型實際上將會導致雙重過量:Pneuma普紐瑪(氣息)的過量與人造物的過量,將人造物變成普紐瑪(就這個名詞的神學意義而言)1的轉換。而再也沒有比科技數位宇宙成為我們世界的副本、成為普紐瑪的客體化身更能詮釋這種過量。

當代人類的特性,是不斷穿越螢幕並沉浸在影像機器裡,而這些機器同時是夢想機器。這些影像大部分都是會動的,它們亦是各種幻象與幻想的生產者,就從自我生成的幻想開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們讓新形態的存在與流通、道成肉身、轉世甚至是復活成為可能。科技不只讓自己成為神學,還成為末世論。

在這個宇宙裡,人們不僅可以自我複製或同時存在於多個場所、多個身體或多個肉身;還可能擁有替身,亦即另一個介於原本的身體與螢幕上主體之身體影像之間的自己。此外,多個螢幕的穿越已成為當代人類的主要活動。它允許我們離開自己的身體邊界,開啟了毫無保護機制地潛入各種平行世界、包括來世。藉由將自己傳輸到螢幕另一端,人類自此可以在與自己保持距離的同時,與自己同在。

此外,當代的泛靈論,更是人類及其與生命之間的關係大幅重組的結果。二次創造的時代因而開啟。自此以後它所牽涉的,是在一個讓人聯想起第一次創造的過程裡,透過技術捕捉生命能量並將之下載到人體。不過這一次,其計畫是將生命各方面的能力,重新安裝在本質上被賦予人類特性的有機人工合成物之中。

這些合成物是為了像人類分身那樣作用。昔日,泛靈論被認為是所謂原始社會裡蒙昧主義的倖存者,當代泛靈論則不但自行操作人工智慧、超級電腦、奈米機器人,亦將人工神經元、無線射頻辨識或腦感應晶片納為己用。

不過,這個二次創造本質上是無神論的。它經歷靈魂出竅、重返肉身以及轉胎換骨等三重過程,在其中重新組構人體,欲使之成為一個混種與共生的載體。這三重過程是帶有聖禮儀式性的,它是諸多科技新宗教的基石。它奪取了大部分基督奧跡的基本類型,好更進一步破壞其穩定性:就從創造本身開始,道成肉身、聖容顯現、復活、升天,甚至是聖餐禮(這是我的身體)。

隨著世界的模控學化(cybernétisation),無論人或神都可被下載到科技物件、互動螢幕、以及實體機器上。這些物件都成為名副其實的鍋爐,而願景與信仰、信念的當代蛻變便在其中錘鍊鍛造。從這個觀點看來,當代科技宗教均是泛靈論的種種表現形式。然古老的泛靈論受生命力原則所支配,而它們受制於人造原則,故兩者間的關係亦是鬆脫的。

因為,在古老泛靈論裡,沒有空氣、水、沒有共同的土地,就沒有身體、沒有生命。比如,在非洲前殖民體系的思想中,生命與身體、還有人類,基本上面對空氣與呼吸、水與火、塵埃與風、樹及其植被、動物與夜晚的世界等都是開放的。在語言的交會點上,一切原本都是活的。這種本質的多孔性成為本質的脆弱。人們思索,在空氣與呼吸的現實裡,人類在地球上的冒險正上演。而唯有創造出生命循環再生的空間,這樣的冒險才得以延續。生命包含一點一滴的完整串連。這是個關乎組構的問題,而不是關乎過量。

作為人類的發源地,非洲或許比地球上其他地區經歷過更多災難性力量。他們因而從中理解到災難向來不是一次完結的事件,並非完成其致命任務並留下廢墟般的世界後就消失。對很多人而言,災難更像是一種始終在進行,持續累積、沉澱的過程。

在這些條件下,從一個較具喘息空間的世界另闢蹊徑,或可成為病毒時代一種新倫理的基礎。因為病毒時代同時是人類世、環境不可逆之轉變、殖民主義以一種前所未見之形式,即科技分子式(techno-moléculaire)殖民主義進行之擴張等所帶來的後果。

粗暴主義(brutalisme)時代,2亦即強行開通的時代,是個夢想機器與災難力量日益成為歷史可見之要角的時代。我們所吸呼的空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灰塵、有毒氣體、物質與排放物、微粒與顆粒,簡言之,各式各樣的揮發物。與其借助沉浸式視覺化技術脫離身體,我們要關注的更是回歸身體,尤其是經由最容易窒息、最容易呼吸困難的器官。

回歸身體,也是回歸到那個地球──不是將之視為一種風土,而是像一個事件,一個最終從根本上挑戰國界的事件。地球是這樣被理解的,它屬於它所有的居民、不分種族、出身、族裔、宗教,甚至是物種。它嘲笑盲目的客體,一如它嘲笑赤裸的獨特性。它提醒我們,每個身體,不管是人或其他,不管多麼獨特,在其身上、本體、在其固有的多孔性中,都帶著記號──不是來自透明可見之普遍性的記號,而是共有性(l’en-commun)與無法計量的種種痕跡。

Notes
1

〔譯註〕Pneuma(普紐瑪),在神學上的意義為精神或靈魂。

2

〔譯註〕穆班布借用原本指建築風格的Brutalisme一詞(中文將這種建築風格譯為「粗獷主義」,然在此穆班布更強調其暴力),來談日益不人道、失去人性的世界。根據其說法,粗暴主義時代是人類最後一個時代,可加工的人處在一個人造世界的時代,而這個時代的終極計畫在於將人類轉化為物質與能量。

Category
Bodies
Subject
Covid-19, Postcolonial Theory, Animism
Return to Issue #114

翻譯:陳文瑤(法譯中)

阿席勒.穆班布是約翰尼斯堡金山大學歷史與政治研究教授,同時是衛茲社會與經濟研究院研究員(WISER)。他是2018年布洛赫獎(Ernst Bloch Prize)得主,曾著有Sortir de la grande nuit (2010), Critique de la raison nègre (2013), Politiques de l’enimitié (2016)和Brutalisme (2020) ,皆由La Découverte出版。其著作已被譯為十三種語言,包括On the Postcolony (2001), Critique of Black Reason (2017), Necropolitics (2019)與Out of the Dark Night: Essays on Decolonization (2020).

Advertisement
Subscribe

e-flux announcements are emailed press releases for art exhibi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genda delivers news from galleries, art spaces, and publications, while Criticism publishes reviews of exhibitions and books.

Architecture announcements cover current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rojects, symposia, exhibitions, and public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Film announcements are newsletters about screenings, film festivals, and exhibitions of moving image.

Education announces academic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calls for applications, symposia, publications,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Sign up to receive information about events organized by e-flux at e-flux Screening Room, Bar Laika, or elsewhere.

I have read e-flux’s privacy policy and agree that e-flux may send me announcements to the email address entered above and that my data will be processed for this purpose in accordance with e-flux’s privacy policy*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 in e-flux. Check your inbox to confirm your subscription.